交互設計之手勢控制
微軟也認為手勢控制是未來人機界面的重要方向。2009年,微軟在Xbox平臺上推出了名為Natal的動作感應平臺: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U2NTY2MjQ=.html
Natal可以比較簡單地理解為一個不需要特定遙控器的Wii。隨后,微軟又在考慮將這種技術移植到辦公室工作環境中,以下是一段視頻,被稱為微軟對下一代office的展望:云計算與“自然”用戶界面:
那么,手勢控制究竟會在未來的計算中有如何的地位呢?
首先來分析它的特點。手勢控制需要使用到更多的大肌群動作,和更多的精細/粗略運動(Fine/gross motor movements)切換,
這將導致:
耗費更多的體力。Tog早在制作starfire的時候就在抱怨他的手在操作所謂的“未來界面”時候很累。而實際經驗也告訴我們,將手臂懸空在三維空間里面長時間運動,同時還要保證定位的準確度不是個容易活。
錯誤率提高。例如在使用鼠標的時候,為了正確操作屏幕上的一個點,需要將鼠標在二維平面中移到正確的點,但是在手勢控制中,很可能就需要將手在三維空間中移動到一個正確的點,顯然這樣的錯誤率是會大大提高的。為了避免這些不足,手勢控制操作的對象不能太小,而密度也不能太大。實際上這是大多數直接操作界面存在的問題,例如iphone就推薦操作對象不小于44px * 44px。
定性的而非定量的操作。由于人本身動作的精細度有限,導致手勢控制等direct manipulation的操作精細度存在極限。同時手勢也存在不穩定性。雖然可以用技術來屏蔽手的細微抖動,通過磁性吸附等交互方式來輔助,然而這始終不能代替鼠標等像素級的精確控制。
從目前來看,手勢控制適合干這些事情:
操作對象就存在在三維空間中的情形。例如三維建模軟件中視圖經典的平移,旋轉、縮放操作。事實上,目前大多數對手勢操作的演示基本都是在對某個對象干這三件事情。
游戲。毫無疑問。
短時間的休閑應用。例如把一個文件從一臺電腦上“抓”到另一臺電腦上,做翻書的動作時屏幕上的書也翻頁……問題是,這些操作其實用鍵盤等直接輸入工具是更加快捷的。
然而對于目前典型的office應用,如文書處理,數據處理,繪圖等,我認為手勢操作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很難成為主流。
目前出現的這些對未來界面的設想,大多標榜的旗號是帶給人類更加“自然”的互動,讓人們感覺不到界面的存在。這當然對于初學者是非常好的,問題是當我們針對的數據本身就不是自然的存在時,這些利用自然動作的metaphor就很可能成為效率的阻礙。數十年前,人完全要適應計算機的邏輯,從而導致計算機非常難用,但是如果未來的計算機要完全適應人的邏輯,那么我很深地懷疑其效率也會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