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臉識別國家標準制定工作全面啟動
現階段制定國家人臉識別技術標準的難點,主要在于如何對所制定的標準進行測試驗證,確保標準的落地。
近日,全國信標委生物特征識別分技術委員會換屆大會舉行,會上,由商湯科技擔任組長單位、27家企業機構共同組成的人臉識別技術國家標準工作組(以下簡稱工作組)正式成立。
這意味著,人臉識別國家標準制定工作全面啟動。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商湯科技副總裁張望透露,工作組目前的工作重點是人臉識別領域國家標準體系架設及未來2年標準工作計劃的制定。
標準化工作聚焦人臉識別安全問題
“2014年,人臉識別算法的準確率首次超過人眼識別,開啟了人臉識別技術在各領域的大規模應用。如今,‘刷臉’已變成大眾體驗創新、享受便捷的日常標配,人臉識別解鎖手機、人臉識別快捷支付、人臉識別打卡開門、人臉識別安檢等紛紛落地。”談到人臉識別技術國家標準工作,張望表示,正是在人臉識別技術迅速發展的背景下,這項技術的國家標準工作被正式提上日程。
張望強調,人臉識別技術在各領域廣泛應用,給人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如技術精度等性能標準缺乏導致的仿冒身份、用戶授權被盜用等使用安全問題,人臉信息收集、存儲、處理等使用規范欠缺導致的信息泄露安全問題,數據濫用、隱私保護缺乏規范等倫理問題。公眾也越發關注該技術在安全性方面面臨的挑戰。因此,行業亟須從技術、安全、倫理等角度制定一系列標準和規范,確保人臉識別系統功能、性能及安全,保障算法與應用的準確率,引導技術健康快速發展。
如何解決技術精度等性能標準缺乏導致的仿冒身份問題?如何保障用戶授權被盜用等使用安全問題?如何消除人們對人臉信息收集、存儲、處理等使用規范欠缺導致的信息泄露的擔憂?如何規范倫理責任、增強透明度、建立隱私保障,建立倫理規范引領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這一串問號的背后正是工作組希望探索的解決方案。
據介紹,除了商湯科技,騰訊、中國平安、螞蟻金服、大華、科大訊飛、小米等諸多企業都被列入本次正式成立的人臉識別國家標準工作組。工作組的成員均具備從技術研究、產品開發、到應用使用、運維保障等全鏈條的豐富經驗。
系統化建設我國人臉識別國家標準體系
談到工作組標準的制定思路,張望表示標準制定思路取決于每個標準的具體目標。“我們會先做好頂層規劃,對人臉識別現階段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匯總研究,并圍繞這些問題找到規范化、標準化的對象及目標。做出總體規劃后逐步開展具體工作。”
據張望透露,人臉識別國家標準組的建立將會系統化建設我國人臉識別領域國家標準體系,主要聚焦在人臉識別技術的個人數據管理規范、呈現攻擊、技術規范、檢測方法、接口規范等方面。
“作為組長單位,商湯科技建議聯合行業重要方代表完成生物特征標準體系建設,通過重要基礎通用標準、應用接口、數據交換格式、技術規范、測試方法等各維度進行架設。對現階段急需解決的如個人數據處理、呈現攻擊、基本技術要求等問題著重優先立項。讓人臉識別技術朝著更健康、可持續的方向發展。”張望說。
而現階段制定國家人臉識別技術標準的難點,張望表示主要在于如何對所制定的標準進行測試驗證,確保標準的落地,及在對技術提出保障安全、質量等限制要求的同時,有效保障及促進技術的發展。
為了保證標準的可實施性,在立項之初,工作組就會選擇行業最急需標準化的方面優先立項。后續標準內容中所涵蓋的功能要求、性能指標及安全要求,都會設置對應的檢測方法。這首先避免了標準要求無法落地的問題,同時也確保了標準的可用性。
積極參與并主導國際標準化工作
國際上生物特征識別標準組織是ISO/IEC JTC1/SC37,負責開展生物特征識別相關國際標準的制定,其對口的國內組織為全國信標委生物特征識別分委會(SAC/TC28/SC37),秘書處為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工作組成立之初,分委會主任委員、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副院長楊建軍也指出,未來5年工作要著眼國內自主技術的標準化,加強生物特征識別應用標準的研究和制定,加強生物特征識別呈現攻擊等相關安全問題的研究,加快國際標準化工作,爭取國際話語權,推動國內產業發展。
據報道,人臉識別工作組也將積極參與并主導國際標準化工作。張望表示,今年7月,在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的組織下,商湯科技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參與了國際標準會議并在會上提出人臉識別技術的國際標準提案,并在會上作了提案報告。會上,多國專家就提案進行了提問并表示對該國際標準立項的興趣。他透露,目前該提案的后續工作正穩步推進中。
延伸閱讀
新技術普及需兼顧倫理原則
“伴隨人臉識別產業化的迅猛推進,技術的精準、安全的邊界、可能的倫理沖突等,都必須被充分考慮。人臉這種生物識別信息的采集、存儲、分析,無論發生在任何場景中,都必須有法可依、合法合規。這是一切相關應用和創新的前提。”中國社科院科學技術和社會研究中心主任段偉文強調。
除了純技術指標,人臉識別和其他新技術的普及相比之所以引發了更大的關注度,是因為其潛在的社會影響。在段偉文看來,這需要行業廣泛參與標準的制定,把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場景加以明確,也要允許公眾輿論的參與。不能讓技術的使用處于“黑箱”之中,而要通過論證把技術納入規范之中。同時,他強調了倫理原則的重要性,保障人的尊嚴和基本權利是標準制定最基本的前提。
因此,段偉文提出五點倫理原則:尊重、自主、無害、有益和權衡。尊重即尊重人的基本權利,自主是指在合法的前提下,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不應妨礙個人的自由。無害指人臉信息的收集保存和使用都不能危害人類本身。更理想的狀況下,它應該有益于個人的創造力的培養而不是反之。段偉文例舉了近來數次爆出的人臉識別進課堂事件,他認為在缺乏深入研究的情況下貿然使用這項技術,對青少年身心健康和長遠發展有害無益。最后一點則是權衡,雖然人臉識別有廣泛的應用場景,但還是必須從必要性的角度進行權衡,權衡是否必要以及利弊得失。“必要性是合法性的一個基礎。”段偉文說。
理想很豐滿,段偉文直言,要讓上述一般性的倫理標準落到具體場景中、得到細化和落實,而不至于淪為一紙空文,需要行業的監管、企業的自律以及社會公眾的參與和監督。
他坦言,在新技術面前,法律規范的規定確實跟不上技術的快速發展,那么在技術標準、安全標準、倫理標準等剛性規制有待完善的情況下,有些“軟法”可以讓倫理在新技術的應用中實現軟著陸,如企業共識共治、行業規約等。在條件尚未成熟時,先起到有效率的規制作用,然后隨著技術的不斷演化而修正、反饋、迭代,進而越來越符合技術創新的需要。“面對重大的不確定性的社會影響或風險,行業企業要自覺地思考和探索,公眾也需逐步培養起對于此類問題的意識和素養,能夠加深對這類問題的認識和反思。”段偉文說。
如今,技術已經可以精準地識別人的臉,如果再往前走,它可以識別的人的情感等信息,真正深入到人的行為方式、生活方式、情感意志等,相關影響也會更加復雜深刻,濫用造成的危害也更大,“因此,相應法規、標準等,也應該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段偉文說。